您现在的位置是:报告 >>正文

的传寻一年追特币亿美元比硬盘事场梦奇故

报告8154人已围观

简介这个故事简直比好莱坞剧本还要戏剧化。英国纽波特的James Howells可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昂贵的"随手一扔"。谁能想到,一个被丢进垃圾场的旧硬盘,会在12年后价值9.2亿美元?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抑郁好几年。从技术宅到比特币矿工James出生在威尔士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母亲在微芯片工厂工作的经历让他从小就对电子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记得我第一次拆电脑时手抖得像筛糠,而他13岁就能组装整机了——这... ...

这个故事简直比好莱坞剧本还要戏剧化。英国纽波特的James Howells可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昂贵的"随手一扔"。谁能想到,一个被丢进垃圾场的旧硬盘,会在12年后价值9.2亿美元?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抑郁好几年。

从技术宅到比特币矿工

James出生在威尔士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母亲在微芯片工厂工作的经历让他从小就对电子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记得我第一次拆电脑时手抖得像筛糠,而他13岁就能组装整机了——这就是天赋啊!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大多数人忙着看股市跳楼,他却迷上了中本聪的白皮书。

2009年2月15日,这个日期在他的人生中应该被标红加粗。那天,他用戴尔笔记本挖出了人生第一枚比特币。要知道当时全网才5个矿工,放到现在简直是上古神兽级别的存在。可惜好景不长,女朋友抱怨电脑噪音像"拖拉机在卧室里开派对",他只好停止了挖矿。

史上最贵的"断舍离"

2010年的某天,一杯柠檬水引发的悲剧发生了。电脑进水后,他把硬盘随手扔进抽屉,就像我们处理旧手机那样漫不经心。三年后整理房间时,这个装着8000枚比特币私钥的硬盘被当作垃圾处理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定期整理房间可能是项危险活动。

关于谁该背这个锅,前女友和他各执一词。要我说这事儿怪不了任何人,就像我们现在可能正在扔掉未来价值连城的NFT藏品一样,当时谁知道比特币能涨成这样?我记得2013年比特币第一次闯进大众视野时,很多人还觉得是骗局呢。

现代版"海底捞针"

当比特币价格开始坐火箭,James开始了他的"寻宝之旅"。但地方政府的态度很明确:在11万吨垃圾里找个硬盘?这比在大西洋里捞根针还难!他们担心环境问题我能理解,但说什么"可能引发淘金热"就有点搞笑了——难道真有人会为了比特币去翻垃圾?

James为了获得挖掘许可可谓绞尽脑汁。先是要分给居民25%,后来又找来风投和AI团队,甚至还计划建太阳能矿场。最绝的是他连波士顿机器狗都搬出来了,这阵仗比特种部队行动还专业。可惜政府就是不买账,这事儿告诉我们:有时候钱真的不是万能的。

法庭败诉与另类出路

2025年法官的判决给了James致命一击。想想也是,要是人人都能随便挖垃圾场找"可能存在的宝藏",市政工作还怎么开展?不过他显然不是轻易认输的主儿,转头就搞起了代币化——把不存在的比特币变成新币种,这操作属实有点魔幻。

说实话,他这个Ceiniog Coin计划听着就不太靠谱。就像把一张写着"我欠你一百万"的纸条拿出来众筹,还指望有人买单。加密货币圈虽然疯狂,但投资者也不是傻子。James最后那段"区块链必胜"的宣言,听起来更像是给自己打气。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太多了:备份的重要性、政府的执行力、投资的眼光...但最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与巨额财富擦肩而过。下次大扫除时,或许我们都该三思而后"扔"。

Tags:

相关文章

  • 比特币遭遇通胀冷水澡,12万美元关口能否守住?

    报告

    说真的,最近比特币这个过山车行情看得我心脏病都要犯了。上周还风光无限地冲破12.4万美元大关,转眼就被PPI数据泼了盆冷水,呲溜一下就滑到了11.7万美元附近。这剧情反转得比电视剧还快!通胀数据成了"搅局者"说实话,3.3%的PPI数据确实给了市场当头一棒。那些整天喊着"降息要来了"的分析师们,现在一个个都闭上了嘴。我有个在华尔街做交易员的朋友跟我说,现在交易大厅里都在传:"通胀这个老妖怪又回来了... ...

    报告

    阅读更多
  • 经济寒冬中,我们该如何把握投资方向?

    报告

    朋友们,这一年可真不好过啊。疫情虽然远去,但留下的经济伤痕却迟迟不肯愈合。我经常在深夜复盘市场时陷入沉思:为什么曾经如日中天的房地产突然就不行了?为什么股市总是起起落落就是不涨?为什么老百姓都捂紧钱包不敢消费了?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说实话,现在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就像我常跟朋友打趣说的:这就像一个人同时得了重感冒、拉肚子还扭了腰,你硬要说是哪个症状最致命,那根本说不清楚。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

    报告

    阅读更多
  • 十年磨一剑:Telegram如何用OpenTele重新定义社交金融

    报告

    谁能想到,十年前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加密通讯软件,如今已成为全球5亿多用户每天离不开的数字家园?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科技发展的观察者,我至今还记得当初第一次使用Telegram时的惊艳——原来即时通讯可以如此安全又高效。而现在,站在十周年的关键节点,Telegram再次用OpenTele向我们证明,创新永无止境。从加密通讯到社交金融的革命说实话,看到OpenTele的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Telegra... ...

    报告

    阅读更多